半盏繁华 兜兜麽 小说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剧情片 1995

导演: 詹凯迪

评论:

  • 然轩 5小时前 :

    有张力而混乱不能算神作因为我看到云里雾里,但是确实有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 言子凡 5小时前 :

    剪辑放飞!胶片拍摄,各种细节,道具,喜欢!很用心的电影,而且无比耐看和真诚,结局最后十分钟是把你打到现实中,发现,100年,什么都没变。心碎。几年不重看任何电影,这部我感觉可以看三遍。我感觉Tom快中年肥了,感觉这是他最后一部有青年感的片子了。。。*乌鸦嘴

  • 枫婷 2小时前 :

    迷惘的一代?单场景视听信息量已经很大了,还拍了三小时。分了3次看完,很震撼!在法比安身上看到了自己。

  • 禾秋莲 7小时前 :

    从《无主之作》到《亚历山大广场》,德国导演似乎很喜欢拍摄这类长篇的电视电影。前半段眼花缭乱的技法活灵活现地勾画出3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纸醉金迷氛围,令人赞不绝口。可惜后半段逐渐转向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恢弘的时代感坍缩成一个作家的悲剧,这种情节处理更接近文学作品的展示,在影像上没有太惊艳的突破。

  • 温?承基 5小时前 :

    我会因为封面海报而打开一部电影,比如这部。而恰巧看到正合胃口的一定很难,看10部电影不一定能看到一部你非常喜欢的,但看100部一定可以?而我看了前面99部就是为了等这一部。但真tm受不了落差巨大感的be啊,水面恢复平静的时候我的思绪翻江倒海,想吐。想哭。这烂透的世界和糟透了的生活。

  • 郏伟祺 3小时前 :

    开篇即致敬法斯宾德伟大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魏玛共和国最后的疯狂与荒诞与光怪陆离。从超现实跃入现实的场景中,失之于太过单纯和温情,欠缺法斯宾德那种爱比死更冷的残酷与冷漠。尽管两位朋友的结局依然是悲剧收场,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希望。

  • 雅婧 2小时前 :

    很轻松的剧情,但是不无聊,看完让人更期待续集了!

  • 琴若翠 6小时前 :

    全集中→全天全集中

  • 艾乐怡 9小时前 :

    “秩序是死亡的预兆。”(帕斯卡)秩序是指德意志的政治秩序,即不再允许存在“不同声音”的“柏林之死”。拉布德父亲的哀悼揭示了一系列灵魂破碎事件的核心秘密,“我不是那种靠儿子活下去的父亲,我是一个享乐主义的老绅士,我热爱生活,也在逐渐失去生活,我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事实”,事实是一切悲喜都会以死亡结束。对富二代拉布德而言,填补文学史莱辛研究的空缺是确认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学术被政治绑架,只好劝法比安“写写过去的样子和过去本该有的样子”;科尼娅想当演员,“没有好处,但愿有无用的美”,所以跟法比安签的协议是“永远不会妨碍我的事业”,但电影业会被政治操持,前方危机四伏,这是后话。法比安的悲剧倒显得有些喜剧性,像是《温蒂妮》《弗兰兹》和《冷战》,很多浪漫乔段堆积在电影的前半部份,收尾终归令人不太甘心。

  • 花琬 2小时前 :

    8.0 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样,成为历史的注脚,前面手法太过于惊艳,以至于中后期保守的镜头使这段非常“文青”的爱情故事走向庸俗,好在有死亡,改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活着是无力的,唯有死亡可以力挽狂澜”

  • 莲柏 5小时前 :

    魏玛时代波西米亚阶级的doomed death。一直受不了这种staged感强烈的美术,1930s拍得摩登又插了不少super8+新闻素材。爱情片段真的快被恶心死了,以及这个机遇之歌式悲剧结局“就知道你要这样拍”的节奏…

  • 皓轩 3小时前 :

    对于一个近三小时的电影,我从头到尾保持了激情。那流动的镜头,沉浸到一战后颠覆的德国历史中,小人物如水黾在潮流中挣扎,爱情是一道亮光,但也只能把旁人的疯狂拖延一时。一个来自小镇的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下的柏林生活,一些困境是跨文化跨时代的,一些是那段历史独有的。带着窥视乱世下小人物一生的怅然若失,在回家路上看到了路尽头明亮而巨大的月亮:或许我也只是一道阴影罢了。

  • 许山梅 6小时前 :

    特殊年代下一个人的游荡史诗,生活多荒诞啊,爱的人无法长久,在乎的人早早离去,也许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就会魂断都市,不会被任何一个人在乎。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只要相识,无论关系是远是近,都该给予别人更多人性的爱抚;尽管频频被现实打脸、一次次因此受伤,依旧还是如此坚持着。我始终相信,会有同样温暖的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亮冰冷的人性,去唤醒无数的良知与灵魂。法比安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纵使他再是荒唐,起码敢爱敢恨,有自己对于生活的追求,从这一点来说,就已经强过太多人了。

  • 贯安春 1小时前 :

    如何在保留年代感的同时又不失自在 是从2021到1931的无缝跳接 也是战前战后悲凉的社群堆砌

  • 珍敏 5小时前 :

    “活着是一场侥幸,唯死亡注定。”以游魂视角回望历史,原来越清醒越痛苦。山雨欲来前,享乐吧,开枪吧,纵身跃下吧。

  • 锐家 5小时前 :

    *【2022-5-1下载再看】

  • 石咏思 0小时前 :

    很轻松的剧情,但是不无聊,看完让人更期待续集了!

  • 郭珺琪 6小时前 :

    6/10。格拉夫超负荷的技法堆叠在观众未了解情况前就轰得人晕头转向,一开场地铁站内游弋的长镜头沿着楼梯扶摇直上,视线摇摆向倚栏休息的法比安,被一个戴礼帽、面孔被战争摧毁的男人搭话,其瞬息万变的影像和战争阴云勾勒出法比安所处的社会环境。混合着分屏、跳切和家庭录像画面的蒙太奇,失序的视觉节奏与人物内心交叠,法比安内心的体面使他无法顺应动荡的时局做出行动上的回应,他为卷烟厂写广告词,因精益求精效率低下而遭解雇,好友拉布德尽管对启蒙文学家莱辛见地卓越,却因大学中一个拒绝论文的愚蠢玩笑而轻生,这显示出知识分子清醒又脆弱无力的性格悲剧,他们在歌舞厅、啤酒馆的享乐主义氛围中消极沉沦,当法比安终于有所作为,下水救人却把自己淹死后,纳粹反犹的广播内容和焚书的劫焰暗示:纳粹统治下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行为终究会倒持干戈。

  • 芮芷文 8小时前 :

    《法比安》——一个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孤独中生活和死亡,就像伊凡·伊里奇一样。我认为牺牲参予来强调孤绝,要比牺牲孤绝来强调社会情感来得高贵美丽得多。托翁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人,可以作为法比安的反面,以及他的无从安放的道德感,都会想起中外文学作品里如贾宝玉(红楼梦)、奥斯卡(铁皮鼓)、默尔索(局外人)等等伟大的异类,更加让我觉得在一个容易内卷的时代里,突出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甘凝莲 3小时前 :

    4.5 现代派文学叙事的影像化,无疑是新奇又成功的:不是就应该用上各种手持、闪前、跳切、噪音,广播、报纸、海报、archive footage,才能描绘出一个肉欲横流、道德沦丧、萎靡不振、疯狂右倾的魏玛时代吗?但这事儿直到2021年才被完成,也是挺吊诡的。与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异曲同工,相比剧场的、室内的、为“电视”拍摄的法斯宾德,多米尼克·格拉夫实在是另一个极端。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