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罗密·施奈德作为世界影迷心目中的永恒经典,在当时的德国却备受争议。与之前玛琳·黛德丽等人被迫离开纳粹德国不同,向往好莱坞和法国的施奈德被当作一名叛徒。直到去世二十多年后,她才在这里作为不仅是“茜茜公主”而且是伟大的女演员得到认同。而本片正是这么多年来第一部关于罗密·施奈德的正式传记片......(本文来自DVD)
  ◎ 关于本片:
  柏林当地时间27日晚,由德国Berliner Phenix制片公司同德、奥四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传记影片《罗密》(Romy)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主创包括扮演罗密·施奈德的德国影后洁西卡·史瓦兹,以及被挑中出演阿兰·德龙的法国新人吉约姆·德罗姆亮相红毯。
  罗密·施奈德作为世界影迷心目中的永恒经典,在当时的德国却备受争议。与之前玛琳·黛德丽等人被迫离开纳粹德国不同,向往好莱坞和法国的施奈德被当做一名叛徒。直到去世二十多年后,她才在这里作为不仅是“茜茜公主”而且是伟大的女演员得到认同。而本片正是这么多年来第一部关于罗密·施奈德的正式传记片,另一边由华纳公司投拍的影片《罗密一样的女人》也投入制作,德国人对他们最伟大的银幕女神兴趣空前高涨。
  现年32岁的洁西卡·史瓦兹拥有模特、歌手、主播以及演员多重身份,04年凭处女作《最后一次心动》拿下巴伐利亚影后,她的演技大气深沉,在片中侧重演绎的是人生后期不断经历挫折的那个罗密。1982年5月的巴黎,施奈德公寓书桌上摆放着一杯红酒,她在写一封信,写给女性杂志的主编取消她们原定的采访。信没有写完,句子中断,42岁的施奈德死于酒精和药物引起的心脏病发作。
  “我仅仅是一个42岁的不快乐的女人,名字叫做罗密·施奈德”,施奈德曾在最后的采访中说。这一年她与丈夫丹尼尔·毕亚希尼分手。一年前,14岁的儿子戴维玩耍时意外身亡,再往前三年,她的前夫——盖世太保时期留下黑暗回忆的犹太导演哈里·梅源吊死了自己。再往前,阿兰·德龙不过是她生命里的过客,“茜茜公主”也只是永远摆脱不了的标签。
  《罗密》往返于奥、德、法三国拍摄,由德国资深电视导演托尔斯滕·C·费彻执导,编剧贝内迪克特·罗斯考的前作《第八因素》和《残酷冰雪》在欧洲屡获大奖。影片还网众多优秀演员,包括奥地利维也纳城堡剧场的著名女演员玛瑞莎·赫毕格饰演施奈德的母亲,出演过《钢琴师》等好莱坞影片的托马斯·克莱舒曼扮演哈里·梅源等。《罗密》将于11月11日起放映.

评论:

  • 栋辰 0小时前 :

    太啰嗦了,就怕观众看不懂,不懂留白和影像本身的功能吗

  • 蒿山雁 6小时前 :

    It's always happening.

  • 袭熙柔 8小时前 :

    我不希望这部影片广泛传播,但是又想让人直观的感受这恐怖。

  • 闻人蕴涵 9小时前 :

    看之前做了非常足的心理建设,怕自己受不了,疼得昏过去。但导演明显是仁慈的,女性的痛苦已经被极为克制地呈现了,或许只呈现了tip of the iceberg。

  • 阙新之 6小时前 :

    不可能不和其他同题材影片比。《四月三周两天》最可贵的是两位女性的关系所显示出的高超而残忍的张力,《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有,而到了本片这里却极为稀薄。堕胎不可能是个人的事,它必须是复数的苦难才能被正当理解与深刻共情。

  • 紫彤 6小时前 :

    很精彩又沉痛的一部电影。有一些非常生々しい的镜头看得我嘶嘶乱叫(好疼啊真的)。拍得很沉稳踏实。这个世界比起60年前依然没有多少进步,女性依然没有解放自己身体的权利。行军仍在继续,旗帜圣洁,褴褛飞扬。

  • 雨莲 9小时前 :

    当初爽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这出?出了事就让一个无辜的生命承担后果,左棍就是一群不负责任的自私鬼。

  • 次雅懿 9小时前 :

    好像每年都至少会有一部电影讲述这种题材的故事,每次看这种题材的故事,都会为女性的境遇而心痛。故事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这件事就足够具有影响力,作者经历了非人的摧残和心理折磨,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其中的不易与心酸我们不得而知。之前看《成为波伏瓦》,里面有几段讲述波伏瓦和她的朋友们参与女权运动的段落,很难想象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有多大,当然,这样的偏见在如今的中国依然延续。女性不易,不要放弃。

  • 楠采 4小时前 :

    女人应该拥有决定自己身体的权利。因为无论怎样,女人承受的都更多。

  • 板绿兰 2小时前 :

    这个世界就是太缺乏这样的电影了,这样直接的,血淋淋的,感同身受的,关于女性的困境的电影。女人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不成为一个母亲,女人为什么要因为这种选择众叛亲离,要因此放弃毁掉自己的人生,要面临健康生命的风险。这仅仅应该是女性的选择而已,凭什么要剥夺它?这种血腥,冷酷,而又直接亲密的视角正是我们需要的。把自己放在女人的位置,去体会女人的痛苦,才能明白这个世界拿走了女人多少自由。

  • 白逸美 1小时前 :

    片子一直对时间的强调让Anne就像陀所写到的等待被吊死的人,她的心理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不断挤压中不断被剥削,这种剥削也渗透到画面之外,产生极度窒息的观感。而后段直面的堕胎场面更能引发极端的生理不适,但这不是奇观,这是女人们所经历过的血淋淋的现实。

  • 陶祺然 1小时前 :

    干净的近景镜头,表明了想叙述的堕胎合理性。更多从女性心理视角展现堕胎作为一个麻烦被解决的存在意义。但行为动机无法逃脱时代政治因素。法律对于制度的维护,应该是男性道德对社会风俗主导的折射,或许这点已经微弱地表现在了男生选政治学,女生选文学的区别上了。导演或许把批判的空间留给了观众。

  • 运钊 3小时前 :

    3.2

  • 能端懿 6小时前 :

    每一次,她和他经历的都不是同一件事。可怕,因为真实。

  • 锦林 3小时前 :

    生理上的疼痛是第一层,心理上的无助是第二层,社会上的冷漠是第三层。层层痛苦揭露了女性的脆弱

  • 肖凝静 7小时前 :

    英国,瑞士,爱尔兰,韩国,法国。全世界就这五个国家有这狗规定。

  • 隋湛娟 1小时前 :

    1. 虽然题材有点老套,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很痛、很真实,女性的无助和挣扎真的很令人心痛😭,但缺乏了解读的空间和深度

  • 由锐藻 6小时前 :

    其实你对确定一无所知

  • 雅昭 2小时前 :

    相比四月三周二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女人韵事、女性瘾者、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的打胎过程,这部更第一视角,相对沉浸,还有就是导演手下留情了。

  • 柴华翰 1小时前 :

    和《从不很少》一样的蓝色滤镜,女性的恐怖是蓝色的。全片存在感最强的是那些渣男。堕胎和生育从不只是某个性别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对堕胎的呈现实际已经相当节制(对比女性瘾者的猎奇式呈现),但却更加有力。因为在电影中,不能被再现的才是真实。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