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评论:

  • 烁骞 6小时前 :

    私人黑白影像,和罗马一样不应该用故事片的好坏来评判。舞台剧形式感重了点,亦是来自导演自身戏剧经历。

  • 骏振 5小时前 :

    2021北影节第一场。关于疫情入侵生活的书写,都显得如此真实自然。人生的况味啊,果然还是山田洋次的细密温情啊

  • 紫彤 6小时前 :

    山田洋次作为大陆影迷的老朋友,近几年的新片几乎都被北、上两个电影节收录,如今回头再看,其创作力和导演能力的退步简直难以置信。《电影之神》里的山田洋次,简直就像是恶搞香港影史的王晶。只是前者依然走的是自己温情的那套东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片就像是导演对自己的自嘲,男人暮年的一次春梦。耍老把戏并不是山田洋次导演能力减退的最直接体现,而是其在影片中对要探讨的话题的失序与混乱才是。倒叙回忆没能消解现今的人物问题,情感的困境也在结尾回归电影而变得暧昧不清,以及强行加入的疫情背景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以感觉山田洋次借《电影之神》有很多话想说,说说过去,聊聊现在,谈谈未来。只可惜这些想法也只能混乱的就在其脑海之中了。

  • 羿丽珠 6小时前 :

    ·前半段有条不紊,后半段分崩离析。围绕松竹制片厂的故事展开,却停留在另一个还债拿奖的故事结尾,对比呼应的同时却没有紧扣主线,而新冠疫情之后的剧情显得略显违和。当然山田洋次的家庭剧一向擅长营造小情节,比如对白总有几段发笑片段。你也能从角色的对话中品味出导演对于电影行业的热爱与新冠之后对电影行业收到冲击的无奈,这份情感虽直白,但真挚。坐在周围的很多人在后半段之时忍不住开始抽泣,结束后全场掌声,大概能来到电影节看电影的人,都或多或少热爱电影吧。

  • 闫鸿信 6小时前 :

    一个尘封的剧本,一部电影的诞生,徐徐展开了一个老人的一生。正是这一个个单调无味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赋予了电影神灵般的魔力。大银幕看昭和时期的永野芽郁和菅田将晖,难得一见的福利。松竹100周年的献礼片,全球首映,延续了山田洋次一贯温情喜剧的风格。疫情期间,也要看电影看到死,并且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剧本所讲情节我第一时间想到绫濑遥主演的《今夜浪漫剧场》(BJIFF·Day1·Scene4)【中国电影资料馆】

  • 蒯学民 0小时前 :

    放映師說鏡頭與鏡頭之間駐有神明,看到一幕直接噴淚。

  • 祁育强 5小时前 :

    对电影之爱,爱情之味,青春和友谊,三个主题中前两个都没讲好,无法让人代入,不过作为一个电影厂牌的周年纪念作品,很多当年拍电影和电影人的细节撑起的回忆还是很美的。其次是有很多日本的风味,尤其是一些夸张肢体带来的轻喜剧效果。

  • 蹉芳林 0小时前 :

    纪念性质选大于电影本身,故事有点拉胯,无法撑起人物的情感,最终只能得到“渣男”一枚。

  • 洪红旭 2小时前 :

    2.12 本子真差,山田老爺子一把年紀還在corona最艱難的時期拍這種命題作文。只有テアトルの銀幕(=川越スカラ座)連接現實部分最好了。咩太可愛嗚嗚嗚

  • 税晴虹 7小时前 :

    这个电影完美阐述了老实男人在感情市场是不吃香的

  • 蕾林 4小时前 :

    总之就是完全没怎么感觉到男主有多爱电影,这方面男二的塑造都比男主好一些。比较失望,之前看海报以为是《浅草小子》那种片子,结果被骗了

  • 贵彭勃 1小时前 :

    导演的辛酸又有谁能懂

  • 须念寒 0小时前 :

    还与时俱进了疫情后的生活。

  • 逄舒方 6小时前 :

    不乏一些小亮点,但整体观感低于预期。主观原因是文化差异,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和那个地方缺乏深度了解。客观原因是导演对“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关系掌控失力,造成较为严重的割裂感;“现实故事+电视背景+段落音乐”一次次重复,过于工整、老派和程式化,实在有些乏味和平淡。

  • 谢宏扬 9小时前 :

    男主的人设不喜,苏打也不适合这种浪子,这导致打咩cp也不好磕,剧情也很平,不过你咩的昭和造型真好看😊

  • 静彩 4小时前 :

    松竹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人物动机牵强,情节拼凑感较强。男主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了电影,最终也并没有因电影而得到救赎。“向电影致敬”的企图心有了,但落地后变形严重。一部不太成功的主题先行影片。结尾试图探讨新冠时期的影院与人的关系,切入的也有些生硬和尴尬。而且结尾男主和孙儿在电影开演一半后还入场,这不是爱电影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情呀!甚至素质高一点的普通观众都做不出来——整部影片给我的观感也如此“这不应该啊”!

  • 昔雨筠 8小时前 :

    an earnest one

  • 菅长逸 3小时前 :

    男主角年轻时遇到了一个好妻子,老不死时又碰上了聪明且善解人意的好孙子,最后却还在意淫曾经的电影女神中死去……好像有点不太令人同情啊(苏打长得好有少年感,但缺了点角色需要的“渣”)。不过老电影院的部分还是很让影迷们感动的!

  • 震康 7小时前 :

    无论喜欢与否,一位89岁高龄拍了一辈子电影的导演,他有独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执念,他并不需要创作一个无瑕疵的人物,这世界也不存在“完美”的电影,哪怕这片子叫电影之神。

  • 运凡 9小时前 :

    感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就像里面那句台词:看电影不是用脑子,是用心去感受。看电影看到死,爱电影的人们最浪漫的离开方式。 影片反映出的关于电影的相似际遇和感受,把现场彼此陌生的观众的心拉到了一起,大家同时欢笑同时泪目,同时鼓掌三次,为这部《电影之神》,为电影本身,为热爱电影的每个人。最后字幕出现“中秋快乐。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好是个人看的第十一部,当天第五部,却并不觉得累不觉得困,只剩感动,和依依不舍。 松竹映画成立百年纪念片,山田洋次yyds 。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