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想唐探3我都温和地给了三星,这片情感立意如此朴素,起码该给四星,可我确实觉得不感人,还是打个中庸立场的分吧。好多情节和《夏洛特烦恼》一样,故事和拍法也不比唐探3高明,甚至很像,都是先一股脑搞笑,后面一个反转诉情。这是春晚小品的经典套路。最后那十多分钟反转,就像央视亲情宣传片,但胜在妈妈喜欢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这个情感落脚点。不感动我的原因是,它真的触碰到了我的家庭的痛点,即子女都不能给父母争到面子,父母生活在失望和嘲笑中。我不愿以片中的方式去看待/处理这样的家庭存在的矛盾。电影里母亲和女儿都是乐观积极的,这样没什么不好,但同时它也回避了问题,所以它的大部分情节都和现实、和亲情无关,只在反转时赋予前面情节以母女情的意义。
"妈,下辈子我来当妈 ""下辈子还是我来当妈"
反转设定非常加分,基本没什么拍摄技巧,但就是能让人动情,煽情手法也不讨人厌。那句“我宝”真的催泪啊。相比运用各种炫技拍摄手法但是笑点槽点剧情一塌涂地的“唐探”,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的这种拍摄手法粗糙但能让人动情的“小品”电影。
三星半。非作者向导演的处女作,太需要扎实的剧本作为基石,无论从结构还是情节出发,贾玲都编排得相当流畅。诚然,影片中段为了延续故事主线,填了不少应激性包袱,但整体上看算不得大纰漏。这也源自贾玲创作的真诚态度,结尾情节变奏的动情远离了硬挠,实打实的动人。张小斐是有能力做好的电影演员的。
对于贾玲来说已经很好了,但对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略显粗糙,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吧!
6.0分。这是真诚的胜利,这是贾玲的胜利,但不是女性/母亲的胜利,更不是电影的胜利。
感动还是感动的,母亲弥留之际先穿越回去,还得照顾后穿越而来的女儿的情绪,泪奔,又觉得当妈的真累。千万“不争气孩子”的家长看了这部电影,自我感动自我安慰,它击中了中国父母的心结。贾玲想诗意八十年代,想纪念和歌颂平凡母亲,都懂,但这依然不算一部好电影。就像凭空摔下来的大胖丫头,太重,也太强迫了。
哭了,电影很真诚!那些说贾玲消费母亲的,可长点心吧!贾玲有能力、有机会把自己母亲的故事拍成一部作品,并且将永远留存于世...很棒!很羡慕!
电影是和妈妈一起看的,我在异地住院,她从家里赶来照顾我,见到我说,不知道怎么,明明是离开家,但见到我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爸爸妈妈准备好自挂东南枝,
作为电影来说是稚嫩且成色不佳,但作为文化现象来说情真意切并且非常完整。一锤定音掷地有声的处女作往往是用一个甚至几个人的前半生打磨出来的,在观影后了解了贾玲的生平以及一些幕后访谈,更是佐证了这点。
社死现场就是和妈妈一起看,她笑了我哭了……感觉是一种生理反应,想到贾玲从小品到电影始终没法化解的遗憾,就有点唏嘘。电影虽然小瑕疵也挺多,但还是讲好了一个故事(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就这个要求)。不过洗脚时也和妈妈讨论,她觉得一个母亲肯定会天然爱孩子(并声称她不是在催生),但我说这个世界不爱孩子的母亲也不是不存在,我们身边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电影表现的只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如果没有片尾那段煽情可能会更好。
多年前看过贾玲的小品,今天在看电影版,贾玲是真的用心在想她的妈妈,感人至深,欢笑夹杂着泪水,儿子看完了还跟我聊了好久,带着亲人去看,你会收获很多。
看完了很委屈,知道了自己严重的mami issue咋来的了,嘤。
导演注入真情的作品,哪怕仍有粗糙之处,但观众是会感同身受的。喜剧部分不输夏洛,结尾没有夏洛收得自然,但没有被硬拽着煽情的感觉,假零,真六。
贾玲喝醉了在妈妈背上说“来世我当妈妈。”她妈妈说“还是我当妈妈。”这一段要哭死了,想妈妈了~
2021.02.21,//一星半//。没人会不喜欢贾玲,更没人会忍心对她这个半路出家的导演拍一部追忆亡母的处女作苛求太多,贾玲戏中几次对母亲的哭泣,让人想起她现实中的经历,都会共情,同掬一把泪。但谁会为喜剧作品里再一次充当工具人的残疾人共情呢?这部作品本身几无技巧,结构不合理,剧情多处注水,最最打动人的就是一个“情”字。可我总想起总想起那年复一年被春晚取笑支配的恐惧,这些年接触视障听障群体更多,更深地体会到他们在这个信息世界的痛苦。真的伤心,是那个情商最高最乐呵的“小胖丫头”惟妙惟肖地在大银幕重现了这个梗。
奉令,不给低分。我就说一句:看贾玲肉乎乎地又哭又笑地狂奔,觉得她是年轻的。
小时候睡不着,最爱乱想的主题就是妈死了怎么办,越想越难过,有一天妈拆枕套准备去洗时,发现枕芯一大片泪渍。
往常贾玲的小品都好无聊的,电影一直坚挺在8+,以为真因为自己对妈的真情实感,拍啥惊艳作品了。结果,,实在能力有限,天花板在那😐。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